后工业经济,中国如何将全球最多劳动力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发布时间:2022-11-10 19:29:04      点击次数:821

中国经济驱动因素正在减弱,同时也正在从投资和制造业主导向消费、服务和创新驱动转变。加上自动化和数字化在全球兴起,彻底改变了后工业经济时代所需技能和人才的组合。如果技术实施速度继续超过对劳动力提供的培训,可能会造成问题。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的最新报告 「Reskilling China :Transforming the world’s largest workforce into lifelong learners 」(文末可下载) 从经济角度评估了当今中国教育和培训体系,尤其关注技能发展。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教育培训将走向三个「E」,亦即每个劳动力需要终身学习而且教育培训将无处不在。

基于对中国和世界各地最佳实践的广泛调查,报告发现撬动系统性转型的「四个杠杆」,分别是数字技术、协作生态、丰富职业途径、转变思维模式与激励。

最近,一则关于号召年轻人去制造业的官媒文章引发知乎社区热议。在从制造转向智造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年轻人接棒创新,争当新时代的能工巧匠。

无独有偶,MIT近期一份调研显示,雇佣了43%制造业工人的中小企业,因为担心没有训练有素的操作工人而不愿意投资机器人,培训劳动力也是一笔不小开支。类似窘境也存在于中国制造业。

IBM 在「The enterprise guide to closing the skills gap」中指出,未来三年内,由于 AI,数百万员工将需要接受再培训或再技能, 如果AI实施速度继续超过对劳动力提供的培训,可能会造成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改革才有中国今天以工业经济为导向的教育体系。现在,中国正在经历另一个重大转变—— 从出口、制造业和投资型经济转向由国内消费、服务和创新驱动的后工业经济,也需要再次变革业已熟悉的教育体系:

发展现代性、数字化和创新驱动经济所需技能,灌输一种终身学习的新民族精神,并确保制度公平。

这张图凝结了这份128页报告核心内容:为什么需要转变?目标是什么?以及有助于将试点项目成功衍生为更大规模成功的四个杠杆。

技能革命,势在必行

要让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在他们工作的经济性质发生变化情况下继续得以提高,一场技能革命至关重要。过去30年,中国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0倍,GDP增长了13倍。然而, 经济增长背后的一些关键驱动力正在减弱。

从农业到城市就业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城市化的步伐正在放缓。中国正在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正在减少。债务水平和成本都在上升。要维持人均GDP和工资的持续增长,就需要通过提高技能和创新来提高生产率。

中国智库模拟了如下情景: 到2050年,要实现70%人口步入人均GDP高收入的政府目标,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27%。这意味着人均GDP需要每年增长4.7%,工资年增长4.9%。

与此同时,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快速变化。中国经济正在从投资和制造业主导向消费、服务和创新驱动转变,加上自动化和数字化在全球兴起,改变了后工业经济时代所需技能和人才的组合。而且,应对COVID-19大流行的数字化进程让掌握技能需求更加迫切。

上述两大主要转变将引发中国劳动力市场三大变革,并且空前规模(图表1)。

图表1:职业、技能和公平性三大转变触发劳动力教育培训市场再来一场变革。

职业。到2030年, 多达2.2亿中国工人可能需要转换职业,占中国劳动力总数30%,大约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 未来工作模型预估全球需要转型劳动力总量的36%。

技能。在中点自动化(Midpoint automation)场景中,到2030年,大约5160亿小时工作时间,即平均每个工人87天工作时间,会因自动化而被重新配置。工作 对体力以及基本认知技能的需求将分别下降18%和11%,而 对社交、情感和技术技能的需求将分别上升18%和51%。

总体而言,对体力和手动技能,以及基本认知的需求分别下降18%和11%。但对社交和情感、技术技能的需求将分别增长18%和51%。

具体到六大劳动力类别,变化如图。前沿创新者的需求可能会增长46%,熟练技术人员的需求会增长28%;一线服务类别的员工增长为23%。而制造工人下降27%,建筑业和农业工人下降了28%。很明显,制造工人将需要适应自动化和数字化制造,从工厂车间打工过渡到担任高级职务,或进入需求增长的服务行业。

以制造业为例。中国一直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条前沿和中心,制造业也是劳动力需求的重要来源,约占总就业人数的20% 。然而,中国制造业也正面临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一直在迅速上升(现在已经上升了两倍,比低成本东南亚国家高出三倍),一些地区的公司甚至很难找到工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必须继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许多企业正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以保持成本竞争力。

不过,中国目前的自动化程度还远低于先进国家。比如,目前每1万名中国工人中有140台机器人,这个比例远低于其他经济体的217台。在美国、日本,这个数字是327台,韩国有774台。中国制造业仍有相当大的空间进一步自动化,这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 比如,对从事可预测体力劳动工人需求将减少,比如装配工人、机器送料员和包装机器操作员。虽然从事体力活动的工人仍然占制造业用工最大比例,他们仍然需要培养基本数字技术素养,比如阅读数字仪表盘、预测性维护等先进技能。

制造业也将继续需要可以管理客户关系的高技能工程师、销售代表以及掌舵企业投资的职业经理人。在诸如谈判、沟通等活动中对社交和情感的技能有更多的需求,在处理复杂信息是也需要更加高级的认知技能。

到2030年所需的技能转移因行业而异,圆圈大小代表工作时长,颜色深浅代表变化大小。比如制造业,需要发挥技术技能工作时间增幅最显著。

不同行业对工人的社交、情感技能以及技术技能的需求增幅不同。比如制造业,需要技术技能的工作时间增幅高达58%,而需要出卖体力工作时间降低了12%。

您感兴趣的新闻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中国工业升级的关键在前瞻性的思维以及中国制造的体系性优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