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升级的关键在前瞻性的思维以及中国制造的体系性优势
发布时间:2022-11-10 19:29:36      点击次数:1433

  它一亮相就颠覆了人们对于工厂、对于制造业的传统认知,“数据”武装到牙齿。这个马云“新制造”的试点,说它揭开了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新篇章,或许也不为过。


        它宣示了:从今天开始,数据将会成为和水、电、能源一样的基础必需品。


        这样的变化在最近两百多年中之前只有过三次。对于传统制造占主体的中国而言,这是难得的机遇,是生存还是死亡的头等大事。


       去过英国的人都知道,伦敦迄今保留着1500盏煤气街灯,其中最古老的超过200年。这是世界最早的公共照明系统,见证着英国引领蒸汽时代的荣光,同时也留下了它被电气时代甩落的落寞。


       现在,我们面临数字革命。“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这是2018年4月中国领导人的讲话。“新制造”不是呼之欲出,而是已经在路上。


新制造是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华山之路


       当然,如果以最严格的工业化标准来衡量,真正“工业国”迄今也只出现过三个,分别是英国、美国和中国。因为战争、内乱,中国真正用于发展的时间只有60多年。可以说,中国用六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到数字时代一百五十年的工业历程。


       所以,即便今天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拥有了全世界最全的工业体系,但是清醒的人却深深知道中国制造的不足,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对手。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曾表示:全球制造业分四级梯队,第一梯队是主导全球科技创新的美国;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中国处于第三梯队,以中低端制造为主,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作为主管制造业的中央大员,苗圩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家认知。


       经济学界的敏锐者曾警告国人不要沾沾自喜,工业4.0已经来临,而中国是工业1.0、2.0、3.0、4.0并存,而且基本是以2.0、1.0为主,虽然也有一些3.0,少数4.0,但是众多关键技术、环节需要依靠国外技术。


       幸运的是,中国过去十多年凭借后发优势,在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方面并非白纸一张,在数据匹配应用场景方面,更是独步全球。


       在展望数字经济时,马云在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提出五个新,认为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将会深刻影响中国、世界和所有人的未来。


而对于中国拥有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制造业,要突围只有寄希望于“新制造”。什么是新制造?


       马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未来的机器吃的不是电,未来的机器用的是数据”。如果你了解数字化,你就知道这句话指向产业互联网,也恰好是中国在数字化时代的比较优势。


       以下已经不是想象——


       工单一到,仓库中堆放的、经过事先编码的原料被机械臂抓取,送上传送带,送到加工制造车间。电脑根据图纸选择最优的裁剪,终端出来的已经是成品,整条流水线全部由电脑控制机械完成。“工人”只需要在手持Pad上做好简单的设定。这就是阿里新动物“犀牛”今天给我们展现的,下一代工业的生产场景。


       阿里已经偷偷的研发了3年,今天之前,甚至连阿里巴巴绝大部分员工都不知道有这个项目的存在。它以中国最具优势的服装加工进行情景开发,不料却被达沃斯论坛关注到,被WEF(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服装行业全球第一家灯塔工厂”。也就是下一代工业中服装领域的标杆企业的意思。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欣喜。然而,类似的标杆企业绝大多数在外国。这意味着大企业针对下一代工业的比拼早已是暗流涌动。对于技术奇点的来临,大企业从来就是最敏感的。因为,这需要代表工业最高水平的预见性。而大企业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主体,它们强大的生命力、赚钱能力、研发水平,决定了它们仰望星空所能达到的高远。


       你得庆幸中国有阿里,有了众多可以登上《财富》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事实上,它们对于数字化,或曰工业互联网的投入与警惕,丝毫不亚于外国同行。


       制造业的数字革命,或者说工业互联网,半导体、芯片是骨架,数据是血液。


       中国虽然不是很多关键硬件、技术的发明者,但是中国拥有还能用的半导体,以及最好的数字应用场景,拥有迄今为止堪称丰富的数据。


内循环能否成功的关键


       过去20多年,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在逆全球化时代,中国大方向已经改变,用官方的表述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道路。


2020年的疫情,让我们提前见识了未来双循环的可能图景。


       最严峻的问题已经提出,为世界需求而生的中国制造能否玩得转、玩得好内循环就成为双循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


       当代中国,已初步实现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在这之后,必然会走上追求品质、个性化定制的道路。如果说,中国工厂过去习惯了上规模、薄利多销的路数,那么今后,工厂亟需从大批量生产向小规模快速反应转型。


这样的转型,对企业在资金周转、市场动态反应、库存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没有什么比基于数据流、人工智能反馈的新制造更能适应新形势、新需求。


       从犀牛的运营模式上,我们能够看到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的核心特点。


第一、工厂具备销售预测能力,以销定产。


       数据反馈可以实现销量预测,不同于过去只是简单的预测趋势,或者那些可能好卖,而是精确到未来一个月能卖到多少件,在这背后,通过新制造平台,能销售端数据与设计、生产端打通,将消费者的精准需求传递到上游制造企业,指导工厂生产爆款。


第二、极度柔性的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


       犀牛已经做到了将行业平均1000件起订,15天交付的流程,缩短为100件起订,7天交货。简而言之,就是让每个普通的商家不用去创造或预测流行,只需要响应流行,一个热词诞生后,第二天就能买到产品。


第三、开放性平台。


       未来的工厂,将会成为平台。未来的生产,商家可以按照需求,采购原材料、安排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标准,然后输出给合作工厂来生产、加工。数字工厂,不再仅仅是个生产主体,还可以理解为一个协调中枢,让生产与销售环节紧密结合。


       这样的变革,有效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库存,也让更多中小企业得以通过数字工厂实现高效创业和快速成长。


       过去三年,犀牛的实践已经培养了类似小虫、棉仓……等一众小而美、高附加值的服装品牌。


如果,中国所有的工厂,哪怕只有一小半,都经过这样的改造,简单的制造交给机器,而人只负责创新性的工作,中国制造的主体将不再是1.0、2.0,而将是3.0起步。这将是多么巨大的一股力量。


您感兴趣的新闻
上一条:后工业经济,中国如何将全球最多劳动力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下一条:智能制造建设应如何入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