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近一年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对智能制造建设大规模的产业和科研基金投入,为智能制造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资源,上海、天津、珠三角等地纷纷出台了有关智能制造应用工程的建设规划,于是乎,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国内智能制造工厂的建设热潮。但实际上,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围绕智能制造这一目标,仍然存在着许多建设思路有待进一步清晰的课题:如智能制造的标准是什么?精益生产如何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融合?如何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特殊性来搭建信息模型?……,毕竟归根到底,任何生产模式的改变都要服务于制造业的终极目标:即保证产品的高品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智能工厂建设需围绕制造业核心价值链
众所周知,“工业4.0”的建设目标即是智能化工厂,其中需要运用到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执行技术及各种各样的通讯标准等等;同时,这一建设过程还要求上游、下游、中游和广大使用者之间要建立起一套广泛认同的应用标准。但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制造业更多的是在局部单一企业内部或者是几个企业之间实现协调工作,还不能把整个大环境的“孤岛”串联起来。“工业4.0”的特征是生产自动化不仅发生在车间制造现场,同时也发生在企业的研发流程、供应链管理流程、质量管控流程、生产订单不同重要级订单排序流程等等,即所有这些管理流程都需要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并且形成从上到下、整体全流程、端到端的自动化制造体系。
除了在企业内部,对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的分工企业来说,“工业4.0”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同企业之间如何能够在同一产业链上实现生产数据的共享,也就是借助云技术在云端进行数据分享,这是智能化生产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或表象。
要建立智能化的生产工厂,首先需要针对制造业的价值链形成过程做分析。大致上,现阶段制造业的核心价值链主要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步是产品研发;第二步是生产技术研发;第三步是工厂建设;第四步是工厂运营;第五步是对产品以及工厂进行生命周期的服务维护。因此,我们认为,要构建一个自动化以及数字化工厂,需要为制造业用户提供上述五个步骤中他们所需要用到的软件、硬件和解决方案。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作为公司将来发展的核心,始终围绕客户的价值链,依照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工厂建设、工厂运营,以及产品和工厂服务维护这一流程,不断完善自身产业链,帮助用户提高生产力水平。
以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为例,离散工业相比流程工业应用数字化技术来提升生产力方面的实践要走在前面一点。但总体上而言,离散工业和流程工业都是在用户需求的驱动下,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来实现工厂各个生产环节建设的最优化。尽可能减少各方的沟通时间,通过数字化方案在一个统一的软件平台上加速现代化制造工厂的建设。
另一方面,智能化工厂建设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一一“打通”,即从产品设计开始,所有设计数据、生产数据,以及生产线上的各种数据等都可以被用来作为产品质量控制的依据;并且所有产品的形状、材料、颜色等都可以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定制化生产,形成个性化的订单,充分体现出智能工厂在生产灵活性、产品上市时间、生产效率以及研发周期方面的巨大优势。
上一条:中国工业升级的关键在前瞻性的思维以及中国制造的体系性优势
下一条:没有了 |
返回列表 |